教书育人楷模 | 秦竹:岐黄沃土育桃李 多维匠心铸师魂
在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创新的征程上,有这样一位默默的耕耘者:她坚守讲台近四十载,以岐黄仲景为基、以育人初心为舵,以方剂学为钥匙、以心理学为温度、以养生学为延伸;她既是医理探索的引路人、精讲方剂配伍的解惑者,也是传递心理调适智慧的薪火者、点播中医养生知识的践行者;她始终躬行“大医精诚”的誓言,既教学生“辨证施治”的医术,更育学生“医者仁心”的品德,让无数学子在岐黄之路上找准方向、坚定信念,奋勇前行。她,就是秦竹教授。
秦竹近照
秦竹教授用四十年的坚守,将晦涩医理化为生动课堂,将仁心仁术融入言传身教,从青丝到白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她被学生评价为“能解脉理、会授良方、更懂育人”的良师,为云岭大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懂医术、有温度、守传承、笃远志”的中医药事业中坚力量,诠释着中医教书育人楷模的深厚情怀。2017年底,荣获“全国高等中医药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国家级荣誉
PART.01
晦涩医理讲清楚 注重医德见精神
听过秦竹老师讲课的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她不仅能将晦涩医理讲得深入浅出、温暖生动,还坚持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并能进行延伸拓展,让人耳目一新。
创新教学方法。她摒弃“照本宣科讲方剂”模式,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与临床案例结合,如讲“桂枝汤”时,引入风寒感冒患者的真实诊疗过程,拆解“君臣佐使”配伍逻辑,让抽象理论变“可感知”。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在课堂上带学生辨识中药材实物,用3D动画演示方剂煎煮火候、药材配伍变化;课后搭建“方剂学习库”,上传历代医家对经典方的注解、现代药理研究文献,帮助学生打通“古方今用”的认知链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方剂小课堂”,从“记方歌、辨证型”等基础环节逐一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导其参与“经典方剂临床应用”课题,培养科研思维。
课堂教学
注重一线教学。她每周固定坐诊,将临床中遇到的“疑难病例方剂调整”“方剂加减思路”转化为教学素材,比如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少阳证合并脾胃虚弱”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方从法出、法随证变”的核心原则。组织“方剂临床见习”活动,让学生跟随出诊,从“辨证选方”到“剂量调整”全程观摩,课后要求学生撰写“见习反思”,结合教材理论分析诊疗思路,实现“教学-临床”双向融合。
临床带教
体现人文精神。她始终将“德”置于育人首位,把医者道德修养作为传授方剂学知识的前提。紧扣中医“医乃仁术”的核心要义,在讲解“君臣佐使”配伍规律时,同步传递“用药如用仁”的医德理念;在分析临床用方案例时,引导学生理解“先忧患者之忧,再思方剂之效”的执业准则,真正践行“先修医德、再传方技”的中医育人逻辑,让学生在掌握方剂知识的同时,筑牢医者仁心根基。讲授“青蒿鳖甲汤”时,结合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汲取灵感研发青蒿素的故事,传递中医人的责任与担当。
名方讲授
打破学科壁垒。秦竹教授为“应用心理学”专业负责人和创办人,同时也是国家一流课程《医学心理学》的负责人。如何将方剂学与医学心理学结合,如讲“逍遥散”时,不仅解析“疏肝解郁”的方药配伍,还同步讲解“肝郁血虚脾弱证”对应的心理成因(如情绪压抑、压力应激),教学生“既会开药方,也懂解心结。用共情话术缓解患者对‘中药见效慢’的焦虑”,体现“医病更医心”的教学理念。讲“归脾汤”时,结合“心脾两虚”患者常见的“失眠、心悸”等症状,延伸到医学心理学中的“情绪与脏腑功能”关联,让学生理解“药方不只是治症,更是调衡身心”。
教学现场
传授“共情之术”。注重“双能力”培养,用‘甘麦大枣汤’调理一位考前焦虑的学生,同时搭配心理疏导,让学生明白中医诊疗是方药与心灵的双重关怀,提出“新时代中医不仅要‘辨证施治’,更要‘辨证识心’”,让学生意识到,面对现代社会高发的“压力性失眠”“焦虑型胃痛”等问题,讲“酸枣仁汤”治失眠时,会带学生做“5分钟呼吸放松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调节如何辅助药效”,方剂与心理疏导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需求;组织“校园中医心理义诊”,让学生给有学业压力的同学“开调理方剂+做简单心理疏导”,既练方剂功底,又练沟通能力,让中医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会开方”到会沟通。
临床带教
“中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作为一名中医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为中医摇旗呐喊,说中医话,干中医事,做中医人,竭尽全力,扶正祛邪,激浊扬清,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实用性中医药人才不懈努力。”秦竹说。
PART.02
潜心教学硕果丰 荣誉载道砥砺行
秦竹教授主持完成省部级教改项目多项,主讲课程学生评价优秀,得到同行公认。领衔申报的《中医方剂学》2007年获云南省一类本科课程,2009年获云南省首批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2020年获第一批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领衔申报的《医学心理学》荣获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及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主讲6门课程,年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临床带教数千人次。先后四次荣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荣获云南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名中医等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
引领学科发展,特色优势鲜明。作为方剂学学科带头人和学位点负责人,她在研究生培养中以“传承经典、创新应用”为核心,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维培养体系。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建立“名老中医带教+临床方剂应用”实践模式,注重学术思维与人文素养双提升,定期组织经典方剂研读会、科研思路研讨会,18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荣誉或奖励,为方剂学学科发展输送了一批兼具传承功底与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在情志致病机理和心身疾病证治规律及现代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率先领衔申报的“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已招生8届,成功申报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中医心理学”硕士授权点,培养中医心理学研究生多名。
师生情深
笃行教材建设,匠心铸就精品。在教材建设领域,她以“贴合高校教学需求、衔接医学实践应用”为核心,潜心编撰医学相关教材与教辅书籍。主编教材及专著27部,其中,牵头完成的全国普通高校“十四五”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突破传统教材单一视角,以中西医结合为核心特色,既系统阐释现代医学心理学的核心理论、研究方法与临床应用,又深度融入中医“形神共养”“情志致病”“辨证调心”等经典理论,将中西医心理干预方法有机结合,形成理论互通、实践互补的内容体系,精准匹配高校医学类专业教学需求。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食疗养生学》,担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四五”规划《中医治未病概论》副主编,多次担任全国规划教材《方剂学》编委,承担完成省部级教育研究改革项目4项,主持完成省级自然科研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论文108篇。
主编教材
帮带有力扎实,梯队成长显著。秦竹教授领衔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指导和帮助团队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对确立本校该领域教学的历史地位作出重要贡献。团队中4名教师遴选为云南省骨干教师,5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团队青年教师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荣获国家和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二等奖,主编教材和专著多部。
以赛育人启新思,科创领航获佳绩。长期担任大学生科创竞赛第一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形成“选题把关-方案打磨-实验攻坚-成果提炼”的全流程指导模式,使赛场成为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实现专业成长的“练兵场”。指导的学生团队累计斩获“挑战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远志杯”竞赛银奖和铜奖等。大创赛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省级优秀奖9项,省级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获奖成果覆盖多个特色领域。
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
PART.03
服务养生践初心 倾情科普担使命
秦竹教授长期精耕中医食疗领域三十余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食疗养生学》教材和《舌尖上的中医》及《给您的太太吃什么》等教材专著,为校内教学提供系统的课程支撑,以“中医食疗养生学”课程为核心,搭建起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养生需求相融合的教学体系,让中医食疗的智慧走进课堂、惠及无数学生,更推动该课程成长为学校重点课程,成为传承中医文化、普及食疗养生知识的重要载体。她带领学生开展药膳制作实践,从辨证选料到烹饪技法教学,让学生掌握“药食同源”的应用逻辑;指导学生制作低糖养生奶茶,替代市售高糖饮品,传递健康饮食理念;拓展日常养生品制作,教学手工肥皂、天然牙膏,让养生知识延伸至生活场景,也为学生课后自学、社会大众了解食疗养生提供优质参考,进一步扩大健康育人的辐射范围。
课堂教学
秦竹教授热衷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宣传教育,传播和普及。她将中医教育事业与科普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向大众传播科学准确、权威可靠、通俗易懂、简便易学的中医药常识和养生保健方法,凸显了高校教师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
“中医养生,特别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调节,讲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体质和当地的气候特点来‘辨证施养’。”秦竹说。作为全国健康素养巡讲专家,她在全省及全国部分企、事业单位、社区、村镇县等进行中医药文化科普讲座900余场次,录制电视宣传片40余部。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官方微信撰写“中医名方”156首,撰写中医养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相关科普文章近200余篇,文章在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公众微信平台“云南中医”阅读量达600多万人次,“今日头条”读量达100余万人次,为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作出突出贡献。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竹教授认为,这不仅仅是作诗的境界,做学问的境界,更是教师的境界,事业的境界,人生的境界。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以赤诚之心育健康人才,以无私之念传养生之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秦竹教授的座右铭。教师节来临之际,秦竹老师赋诗一首,与老师们共勉:
以大医精诚之境界,济世救人;
汇天人合一之灵气,自强不息;
传黄帝神农之精髓,弘扬国粹;
承仲景时珍之方药,开拓创新;
凝勤求古训之智慧,博学笃志;
铸恬淡虚无之师魂,大爱无声;
以上善若水之胸襟,厚德载物;
施扶正祛邪之良剂,激浊扬清。
(来源:云南中医药大学官网)
共有1页 当前第 1 页